~~~ 年,不是怪獸 ~~~
引言
“農曆”,早期南洋華人稱華人歷,簡稱“華歷”,以華人紀年和華歷紀年;又有稱唐人歷,簡稱“唐歷”,以唐人紀年和唐歷紀年;中歷(中曆)。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之後,“華歷”在南洋迅速消失,而“唐人歷(唐人曆)”則耳口相傳流行於方言之中至今,中曆則是和西曆併稱如中西曆對照表等等。"農曆"一名肇始約於1929年,廢曆風波之浪頭尖。基於歷史因素,并顯現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特色,或許也正逢推廣方言潮流,本文以“唐人曆”稱謂我華人曆法,簡稱“唐曆”,按傳統以唐人紀年與唐曆紀年。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傳承自歷史悠久之華夏文明,唐曆則是脈傳數千年傳統曆法之簡化,馬來西亞華人舉凡慶生、節慶、廟慶、養生、習俗等等,無不參照唐曆。 傳承華夏文化和維係華人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同時,唐曆為自然天文曆法,更可反映季節、天象、潮汐等自然現像, 尤其對漁撈海釣可提供重要的參考。
本文主要依據<<农历的编算和颁行>>(以下簡稱<农编>)為藍本,<农编>是目前以現代天文學的概念與定義頒行完整性概述及定義的曆法。本人另參照各天文台之曆法說明,及個人學習而得的曆法知識,配合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與民情,對唐曆做概括性介紹,希望達到華人能對唐曆能有基本認識的目標。 本文將以平白的文字介紹唐曆曆法,并歡迎指教錯誤!
目錄
- 第1章 說明
- 第2章 曆法
- 第3章 天體
- 第4章 唐曆曆法 : 天干地支 ; 太陽 ; 月球 ; 二十四節氣 ; 歳首 ; 編排規則 ; 唐曆年 ; 十二生肖
- 第5章 精度
- 第6章 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 第7章 紀歲
- 第8章 日期表示方法
- 第9章 附錄 : 日期表示方法示例(农编) ; 中國傳統正史表示方法示例 ; 馬來西亞華文唐曆日期表示方法示例 ; 馬來西亞華人方言群唐曆日期表示方法示例 ; 南洋早期報章數序唐曆日期表示方法示例 ; 簡易數序唐曆日期表示方法示例。
第1章 說明
1. 1唐曆 : 華夏傳統曆法以日月星辰的週期重叠而編制,加上陰陽五行學說混雜其中,是以內容龐雜混亂難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大力削薄精簡,去蕪存菁,濃縮傳統曆法,僅以日和月的週期為編曆基礎。 現行唐曆依仍然可見其他星體週期的殘跡,完整瞭解唐曆,需要依靠這些殘跡。
1.2 現行唐曆編算是太陽和月球的預報位置以及以一定的日期編排,因此,太陽和月球位置預報精度的差異,日期編排規則之不同都會直接影響唐曆日期編排規則。(據<农编>)
1.3 唐曆編制需要精確之天文數據為唐曆的特色,民國之前的朝代,有專門負責單位如司天監或欽天監,民國以來編制日曆的工作主要委托於天文台。現行主要三個編曆天文台:(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天文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囯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天文台。以上三個單位的網站皆可學習曆法知識和下載日曆,如下:
- https://www.cwb.gov.tw/V7/astronomy/calendar.htm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曆象資料;
- http://almanac.pmo.ac.cn/ 中囯科學院紫金出天文台>历算和天文参考系;
- http://www.hko.gov.hk/gts/time/calendarinfoc.htm 香港天文台>時間與曆法。
1.3 <<农历的编算和颁行Calculation and promulgation of the Chinese calendar>>,标准号:GB/T 33661-2017 ,2017年9月1日实施。起草單位:中囯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起草人:成灼,傅燕宁,夏芳,任树林。
1.4 現行唐曆編制的規則脈絡清晰,天文數據又有天文台之數據供參考或自行計算,所以民間編曆者甚多并各有特色,如電腦版之“寿星天文曆”;手機版之“中華農曆”等。
1.5 天文數據和編排規則稍有一絲差異,加以個人見解不同,便會直接影響結果,日期各異。一個全球性具公信力的曆法編算與頒行的研究組織,是必需的。
第2章 曆法
2 曆法: 以一定的規則,編排日月星辰的運行週期成為可計量時間的單位——年月日時,并組合各單位之間的關係和換算方法,以便可以配合人們安排日常生活的需要,以及做為人類記事和計畫未來。
2.1 曆法性質: 簡易分為自然和人為兩大類。 自然曆法包括天文和物候,前者嚴格要求合天,綜合所有或多個或單個星體的週期做為編曆基準,依次例子如華夏傳統曆法(日月星辰),現行唐曆(日,月),伊朗曆(日)和回曆(月)等;後者以自然物候編曆,如中國北方之遊牧民以每年草長出來為一年之開始。 人為曆法以自然曆法為基礎,但不嚴格要求合天或幾乎不合天,前者如現行最普及的格里高勒曆,和天象有三日之差;後者如太平天歷,幾乎達到不合天的訴求。合天—'天'有日月星辰,曆法準確體現星體週期。
第3章 天體
3 唐曆屬於天文曆法,應是天文行業的科學標準,所以認識天體的概念為首要。
3.1 天球Celestial sphere :把天空想像成和地球一樣的球體,稱做天球。地球在天球之中央,地心為天球中心點,並以任意長度的半徑,假想一個天球面,所有的星體都在天球面上運行。把天球解析成三個座標系統,以便觀測,計量星體之運動。
3.2赤道座標系 Equatorial coordinate system : 以天赤道和天球形成天赤道面的座標系統。
3.2.1 天赤道或真赤道 true equator : 地球赤道投影到天球面為天赤道。
3.2.2 天極或真天極 true pole : 假想南極-地心-北極成一直線,延伸直線到天球面上的兩個極點。北極投影到天球面為天北極,南極投影到天球面為天南極。
3.2.3 歲差 : 以地心為中心,地心-北極-天北極為假想地軸半徑,天北極在天球面上繞行一圈,週期約25800年,這導致冬至點向西移動(天球向東),是為歲差。
3.2.4 子午圈 meridian : 通過南北天極的大圓。
3.3地平座標系 Horizontal coordinate system: 以觀測點和天球形成地平面的座標系統。
3.3.1 地平線 horizon : 星體在天球面出沒的大圓。見到星體為出地平線,星體消失為入地平線。
3.3.2 垂直圈 vertical : 天球面上與地平線垂直并通過天頂及天底(見下條)的大圓。
3.3.3 地平高度 Altitude :由地平圈沿垂直圈移動的角距離(弧度),最高高度為天頂(頭頂)與天底(腳底)。自地平線沿垂直圈至天頂為+90度,自地平線沿垂直線至天底為-90度,天頂-地心-天底成一直線。
3.4.4 主垂直圈 prime vertical : 又名中天,子午圈和垂直圈重叠之大圓。自天頂沿垂直圈(子午圈)經天北極至地平圈為正北;反之,自天頂沿垂直圈(子午圈)往天南極方向至地平圈為正南。上中天:正北-天頂-正南; 下中天:正北-天底-正南。
3.3.5 方位 Azimuth : 自正北沿地平圈以順時鐘方向的角距離(弧度),000~360度。
3.4黃道座標系 Ecliptic coordinate system : 黃道和天球形成的黃道面的座標系統。
3.4.1 黃道 ecliptic : 太陽在天球面上運行的大圓。
3.4.2 黃極 ecliptic pole : 黃道的極點,近天北極為北黃極,近天南極為南黃極。
3.4.3 黃經圈 longitude circle : 天球面上通過黃極的大圈,垂直於黃道。
3.4.4 真春分點 true equinox : 黃道和天赤道在天球上的交點。 黃道離天赤道最北為夏至;最南則是冬至。黃道由南向北,和天赤道重叠為升交點,即春分點;黃道由北向南。和天赤道重叠為降交點,即秋分點。
3.4.5 地心視黃經 apparent geocentric ecliptic longitude : 黃經圈自春分點沿黃道向東移動的角距離,又稱黃道經度,簡稱黃經。春分點為黃經0度,夏至點為黃經90度,秋分點為黃經180度,冬至點為黃經270度。[圖1]
第4章 唐曆曆法
4 現行唐曆曆法以太陽和月球在天球面上的運行週期做為製曆標準。
第4-1節 天干和地支
4.1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自古以來的文字記數符號,天干和地支又循序一字相配成對計成六十干支,用做紀時、紀日、紀月、紀年。
4.1.1 十天干 :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1.2 十二地支 : 子、丑、寅、卯、辰、巳、未、申、酉、戌、亥。
4.1.3 十進位六十干支 ,以十天干為基準的六十干支共六旬,一旬為十干支,用於紀日、紀年。[表1]
4.1.4 十二進位六十干支 : 以十二地支為基準的六十干支共五打,一打十二干支,用於紀時、紀月。[表2]
4.1.5 六十干支順循環 : 甲子、乙丑……壬戍、癸亥、甲子、乙丑….
4.1.6 六十干支逆循環 : 甲子、癸亥、壬戍……..乙丑、甲子、癸亥、壬戌…..
第4-2節 太陽
4.2 太陽的運行週期是唐曆編制的第一基準,冬至點為基準點。
4.2.1 日出為晝,日沒為夜,晝夜為一天,又稱一個唐曆日。一夜分半,前半夜歸前一日,後半夜歸後一日。
4.2.1.1 唐曆日day : 0時起計量到24時截止的時間間隔。
4.2.1.2 時 hour =60分;
4.2.1.3 分 minutes =60秒,
4.2.1.4 秒second=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週期的持續時間。
4.2.1.5 一個唐曆日計有24X60X60=86400秒。
4.2.2 古人視太陽做一日時間之分段
4.2.2.1 傳統唐曆日 : 視太陽時,兩次太陽下中天的時間間隔劃分成十二等分,與十二地支一一對應為十二時辰。
4.2.2.2 一個時辰分初時與正時,子正時(0時)為一日之開始。
4.2.2.3 傳統唐曆日已經不用,十二時辰與現代唐曆日之24時比配,見第6-4節。[表3]
4.2.3 馬來西亞華人有冬至吃湯圓長大一歲之說。
4.2.3.1 冬至點 winter solstice : 太陽的地心視黃經270度。
4.2.3.2 歲實 tropical year : 兩次冬至點的時間間隔,太陽地心視黃經變化360度.
4.2.3.3 冬至 : 冬至點所在的唐曆日。
4.2.3.4 歲末 : 冬至之前一個唐曆日。
4.2.3.5 唐曆歲 : 依唐曆編排規則包含365個唐曆日或366個唐曆日的時間間隔(冬至至歲末)。
第4-3節 月球
4.3 月球週期是唐曆編制第二基準。
4.3.1 朔 new moon: 月球和太陽的地心視黃經相等的時刻。
4.3.2 朔實 synodic month ( 朔望月) : 兩次朔的時間間隔。
4.3.3 朔日 : 朔所在的唐曆日,新月。
4.3.4 望 full moon : 月球和太陽的地心視黃經相差180度的時刻。[圖2]
4.3.5 望日 : 望所在的唐曆日,月圓。
4.3.6 晦日 : 朔日之前一個唐曆日。
4.3.7 唐曆月 month :據唐曆編排規則包含有29個或30個唐曆日的時間間隔(朔日至晦日)。
第4-4節 二十四節氣
4.4 二十四節氣始見於<漢.淮南子>,稱二十四時。太初曆以後稱二十四氣,含十二節十二中。現稱二十四節氣約始於唐朝,以月始為節,月中為氣(中氣),得十二節與十二氣。
4.4.1 節 : 太陽地心視黃經等于30度的整倍數的時刻。
4.4.2 氣 : 太陽地心視黃經等于30度的整倍數的時刻。
4.4.3 二十四節氣 : 一個歲實內含有十二節時刻和十二氣時刻的時間間隔。節和氣交叉排列序數1至24。
4.4.4 冬至 : 二十四節氣之首 ,排列序數1。
4.4.6 十二節 : 二十四節氣之偶序數。
4.4.7 十二氣 : 二十四節氣之奇序數,和十二月序一一對應,閏月安排的決定因子。[表4]
第4-5節 歳首
4.5 古人以昏見斗柄指向定歲首(年首)
4.5.1 歲實 : 兩次斗柄指北的時間間隔。
4.5.2 十二辰:歲實分十二等分,以十二地支符號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5.3 十二月建:十二個唐曆月和十二辰一一對應。[表4]
4.5.4 歲首:夏正建寅;商正建丑;周正建子;秦正建亥。
第4-6節 編排規則
4.6 唐曆的編排規則。
4.6.1 以北京時間為標準時間[ UTC+8,同馬來西亞標準時間。]
4.6.2 朔日為唐曆月之第一個唐曆日。
4.6.3 包含中氣<冬至>在內的唐曆月為子月[唐曆十一月]。
4.6.4 如果從某個子月[唐曆十一月]開始到下一個子月[唐曆十一月](不含)之間有十三個唐曆月,則取其中最先出現一個不包含中氣的唐曆月(朔望月)為唐曆閏月。
4.6.5 子月[唐曆十一月]起算(不計閏月)之第3個唐曆月為寅月,唐曆年的起始月[正月]。
4.6.6 冬至為唐曆歲的起始日。
第4-7節 唐曆年
4.7 以唐曆的編排規則編排歲實和朔實,唐曆年也就出現了。
4.7.1 正月 : 唐曆年之第一個唐曆月(寅月),對應中氣<雨水>。
4.7.2 元日 : 正月朔日,唐曆年之第一日,為新年。
4.7.3 除夕 : 元日之前一個唐曆日。
4.7.4 唐曆年 : 元日到除夕的時間間隔。
4.7.5 唐曆平年: 據唐曆編排規則確定包含十二個唐曆月的時間間隔的唐曆年,計354個唐曆日或355個唐曆日。
4.7.6 唐曆閏年 : 據唐曆編排規則確定包含唐曆閏月共十三個唐曆月的時間間隔的唐曆年,計383個唐曆日或384個唐曆日。
第4-8節 十二生肖
4.8 十二生肖為便於紀年之用。
4.8.1 以十二種動物名稱依順序排列: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4.8.2 十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按序一一對應: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表5]
第5章 精度
5 唐曆的計算模型和精度,據<农编>。
5.1 太陽和月球的位置按IERS Conventions規定的摸型計算。
5.2 朔和節氣的北京時間計算精應達到1秒。
第6章 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6 唐曆日期的表示方法按傳統依次為年、月、日、時。
第6-1節 紀年
6.1 唐曆年的表示方法有干支、生肖、數序等三種方法。
6.1.1 干支紀年目前最為普及的表示方法
6.1.1.1 以十進位六十干支按順序一一對應六十個唐曆年,周而復始:甲子年、乙丑年….癸亥年。
6.1.1.2 六十干支循環參考時間 : AD1984-2-2(元日)~AD1985-2-19(除夕)為甲子年。
6.1.2 生肖紀年為簡易的紀年表示方法
6.1.2.1 以十二生肖按順序一一對應十二個唐曆年,周而復始: 鼠年、牛年….猪年。
6.1.2.2 十二生肖紀年參考時間 :對應6.1.1.2中干支紀年循環參考間的唐曆年為鼠年。
6.1.3 數序紀年比較以上兩種紀年法更為便利,百多年來版本眾多,目前普及有黃帝紀年。
6.1.3.1 華夏文明據說開始於黃帝,故有華夏民族為黃帝子孫一說。但黃帝為傳說人物,黃帝紀元未有定論,出現眾多版本。今採用目前民間最普及之宋教仁版本,也是唯一有官方記錄之數序紀年。
6.1.3.2 黄帝即位的癸亥年作为黃帝元年。
6.1.3.3 依據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發布之《改曆改元通電》:以黃帝紀元四六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AD1912-1-1).
6.1.3.4參考時間 : AD1912-2-18(元日)~AD1913-2-5(除夕)為唐曆4610(鼠)年。[表5]
第6-2節 紀月
6.2 唐曆月之命名方法
6.2.1 數序紀月法
6.2.1.1 按照數序紀月法命名,唐曆年第一個唐曆月順序命名:正月、二月…十二月。
6.2.1.2 閏月採用在前一個唐曆月的名稱加‘閏’字。
6.2.2 干支紀月法
6.2.2.1 十二地支與十二個唐曆月一一對應,按順序循環:子月、丑月….亥月。
6.2.2.2 按十二進位六十干支循環,周而復始:甲子月、乙丑月…癸亥月。[表6]
第6-3節 紀日
6.3唐曆日之命名方法
6.3.1 數序紀日法 :按照在其所屬唐曆月中的順序表示法,第1日到第10日依次為初一、初二…初十,第11日到第20日依次為十一、十二….二十,第21日到第29日依序紀為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九,第30日為三十。
6.3.2 干支紀日 :干支紀日為華夏曆法偉大的發明,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甲骨片已有完整的六十干支表,并沿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 連續的干支紀日自<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
6.3.2.1 按順序用十進位六十干支命名,共六旬一個循環,周而復始。
6.3.2.2 干支紀日的循環參考時間 :唐曆 4661-8-1@AD1963-9-18 為八月甲子。[表7]
第6-4節 紀時
6.4 唐曆時之命名方法
6.4.1 數序紀時法 : 按馬來西亞標準時間(UTC+8),0時~24時。
6.4.2 干支紀時法
6.4.2.1 十二時辰: 24時均分十二等分,開始於2300-0100………2100-2300。
6.4.2.1 十二地支和十二時辰一一對應:子時、丑時……亥時。
6.4.2.2 按十二進位六十干支循環,周而復始:甲子時,乙丑時…癸亥時。[表8]
第7章 紀歲
7 馬來西亞華人計歲計年按傳統自然數由來已久
7.1 傳統自然數(唐人歲) = { 1,2,3,…..}。
7.2 現代自然數(紅毛歲) = { 0,1,2,3….}。
7.3 對應唐曆年之唐人歲為<虚歲> ; 對應唐曆歲之唐人歲為<實歲> 。
第8章 唐曆日期表示方法
8 唐曆日期表示方法
8.1 以‘唐曆’、唐曆年名稱、唐曆月名稱、唐曆日名稱組合表示,為了明確唐曆日期所在的唐曆年的干支周,可在唐曆日期前標準該唐曆年年首所在的西曆年份。唐曆日期表示方法示例參見附錄。
8.2 據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唐曆日期以‘唐人’、唐人年名稱、唐人月名稱、唐人日名稱組合表示。
第九章 附錄
9.3 馬來西亞華文唐曆日期表示方法示例:9.4 馬來西亞華人方言群唐曆日期表示方法示例:
9.5 南洋早期報章數序唐曆日期表示方法示例:9.6 簡易數序唐曆日期表示方法示例 :
陳張文和撰
本文初稿完成於4716(狗)-1-1@2018-2-16;二稿完成於4716(狗)-4-29@2018-6-12; 三稿完成於4716(狗)-12-14@2019-1-27。
圖2 : 朔望與日月食(來自臺北市立科學天文學館)表1:以天干為基準之十進位六十干支
表4:二十四節氣[十二節,十二(中)氣],十二月建,十二地支月,十二月序
表5: 數序紀年 干支紀年 生肖紀年
表6: